自然资源部晒出我国矿产资源“家底” 矿业绿色发展取得
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(记者杨曦)矿产资源家底数据是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日,自然资源部发布的《中
怒江州把促进脱贫群众增收作为转作风提效能的有力抓手,推广“村集体经济劳务合作社+群众”为主体的以工代赈新模式,2022年,全州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实施乡村建设项目吸纳群众就近务工41.7万人次,发放劳务报酬7143.45万元,实现乡村建设、群众增收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共赢。
坚守“赈”初心,建立长效机制
【资料图】
强化顶端设计拓岗位。出台《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“以工代赈”模式促进农村群众就业增收的通知》,明确农村生产生活、交通、水利、文化旅游、林业草原、产业发展六个方面乡村建设项目,采取“以工代赈”方式实施,大力拓展就业渠道,吸纳农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务工。
协同推进聚合力。发改、财政、交通、水利、农业农村、文化旅游、林草等部门建立以工代赈联席会议制度,通过工作会商、实地督导、联合调研、定期调度等方式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,统筹推动全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以工代赈项目。
筛选项目促成效。从项目库中筛选13.2亿元的项目开展以工代赈,实现以工代赈项目与衔接资金项目库、乡村重点建设项目有效衔接,扩充以工代赈就业岗位,合理确定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标准,尽可能增加劳务报酬发放规模。
深化“谋”的水平,搭建务工平台
建立产业园区,让群众成为产业工人。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怒江州人民政府正式签署“建筑产业园”产业帮扶框架协议,帮助怒江州培育发展建筑产业,促进产业、就业双提升。在中交集团的技术帮扶、资质支持和专项资金帮扶下,建设怒江州建筑产业园区,实现建筑业产值21.13亿元,吸纳务工群众就业增收。
成立建筑公司,让搬迁群众成为“月薪族”。把发展壮大公司和搬迁群众增收作为长远目标,不断提高以工代赈项目的“带”能力。贡山县幸福社区成立云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,承接茨开镇嘎拉博村人居环境提升建设项目,项目总投资100万元,带动幸福社区45户搬迁户就业,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。
组建劳务合作社,让脱贫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。组建村集体经济控股的劳务合作社,实现劳动力与以工代赈项目精准对接。对技术要求不高的乡村建设项目,按程序交由劳务合作社实施,最大程度带动务工增收。独龙江乡下辖的6个村小组均成立劳务合作社(建筑队),在村内承接花台建设、木花盆制作、培植土采集、竹篱笆制作等,带领村民在“家门口”务工增收。
强化“酬”的成效,跑出增收速度
壮大村级集体经济。组建村集体经济建筑队或建筑公司,将定点帮扶项目优先交由建筑公司实施,吸纳村集体经济入股。依托中交集团帮扶单位资源优势,贡山县秋那桶村成立云南烁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,村集体经济入股60万元,建筑公司共计承接施工项目15个,合同总造价2270万元,集体经济利润达103万元。
培育致富带头人。坚持“既扶上马又送一程”,培养一支能征善战的致富带头人队伍,激励他们发挥带头作用,带领脱贫群众增收致富。福贡县上帕镇珠明林村傈僳族“女工头”胡秀花,在中交三航局帮扶下成立建筑工程公司,累计实施1亿多元的项目,发放工资717万元,带动600多名群众务工增收。
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按照“以群众为主体,坚持群众参与、扶志扶智相结合”的思路,采取“培训+上岗”的方式,联合施工单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。实施“中交助梦 促进就业”高标建筑产业工人培训暨“万名产业工人”培育工程,助力3000余名农村劳动力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关资质证书,1300名群众实现点对点输出广东就业,帮助1414名因疫返乡群众就地就近及时就业。
(怒江州效能办 供稿)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太平洋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 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